鄂伦春族节日一:帕斯克节
帕斯克节:居住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白音哈达苏木及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尼河东苏木,过去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的节日。鄂温克人一般称此节日为基利斯多夫(俄语)。时间是4月13日。节前,从4月7日开始,人们便陆续到教堂礼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鸡或把鸡蛋染成红色供神。
鄂伦春族节日二: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骠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
鄂伦春族节日三:阿涅
阿涅:鄂温克语,春节之意。阴历正月一日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往日,鄂温克人在旧历年三十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摆开,摆上羊、各种乳食品、糖果、点心等供物.供完以后,把羊撤来大家一起吃。从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给佛点灯。初一要先给佛叩头,再给老人叩头。然后到各亲戚家拜年(鄂温克语叫阿涅仁)。对于拜年的晚辈,老年人也要给小礼物并祝福他们长寿。现在鄂温克人的过年礼节已经简化。初一只给老人和亲戚拜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欢乐、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鄂伦春族节日四:奥米那仁
奥米那仁:过去阿荣旗鄂温克族每年四月初三开始举行的萨满教宗教集会。俗称四月会。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此期间萨满天天跳神,人们日夜歌舞,仪式隆重。但集会日期各地不一。会场一般设在萨满家里,院内立一棵桦树,屋内立一棵杨树或柳树,两树间系一麻绳,树枝和麻绳上挂许多由参加者献的五色布条。全氏族成员及曾请萨满跳神“治”过病的人都来参加。主要活动内容由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检查人口增减和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会上由一名本氏族萨满和一名从外氏族请来的萨满共同跳神。后来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逐渐变化,增加了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体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举行奥米那仁集会。
鄂伦春族节日五:瑟宾节
瑟宾节:“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
鄂伦春族节日六:清明节
清明节: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鄂伦春族节日七: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鄂伦春族节日八:祭敖包
祭敖包是祭祀活动,也是重要的节日。敖包是在野外高坡处人工堆起的石头堆,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祭敖包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众人集会为敖包添石块、插新柳枝、系彩绸带,杀牛宰羊献祭,举行赛马、摔跤活动。
鄂伦春族节日九:篝火节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
鄂伦春人对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或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他们在点燃篝火时,树枝和木棒一定要铺排平整,严禁乱放,使用烧材时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伤火神的眼睛。每当人们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火种要由一地带到另外一地。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鄂伦春族节日十:拜火神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鄂伦春族节日十一:春节
是鄂伦春族的传统重大节日。在一个月之前就准备好过年的肉食米面等。在外狩猎和出门办事的人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除夕,太阳一落山,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吃团圆饭前,老人打开各种神龛,带领全家人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康。过后,还要到十字路口为故去的人烧纸磕头。这一切仪式完成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鄂伦春人还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精神饱满。
鄂伦春族节日十二:抹黑日
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抹脸时子女不能给父亲抹,大伯子与弟媳之间不能相互涂抹之外,其他人之间可以随便,但在给长辈抹脸之前先要叩头。这种习惯至今仍保留,但以演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游戏。
鄂伦春族节日十三:端午节
鄂伦春人也过端午节,每逢端午节的清晨,成群结队的鄂伦春人会到林子里采颉带着露水的艾蒿、野花、桦树枝等,或挂或放在自家的门窗上,他们认为花草上的露水可以治病、驱邪。
鄂伦春族风俗禁忌
狩猎生产禁忌
鄂伦春族长期以来就生活在大森林里,主要靠狩猎为主,为了使狩猎能顺利进行,规定了种种禁忌。如出猎期间禁止告知猎人打猎地点方向,认为野兽的肩骨中有孔,有先知的本领;出猎时忌讳说大话、空话,如不准说:“我一定能打获很多猎物”等等,否则什么也猎取不到;狩猎期间禁止猎人之间吵闹、喧哗和打架,认为吵闹会使野兽吓跑,打架喧哗就不能专心致志地打猎;打猎时,不打正在交配中的野兽,认为它们正在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侃野兽得到繁殖,便于以后打荼更多的猎物;狩猎宿营时禁止往篝火上洒水,禁止烧带进火星的林柴,否则会熄灭火种,又怕火星四溅成火灾;出猎时不准打杀鸿雁、天鹅、飞禽等,认为这是不吉利的;猎人猎貂和黄鼠狼等小动物时,引火做饭时不能烧长木柴,认为烧长木柴野兽会跑得很远,不易猎取。
猎人猎获到鹿、犴和野猪等大兽,开膛时,舌头、食道和心脏等必须连在一起,直到煮熟后食用时才能割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猎取到野兽;猎人禁止用有刃的刀子、剪子、锥子等铁器在别人面前幌动,认为有刃的铁器会伸长而伤害人;猎人吃肉时,给别人递刀,禁止递刀尖,而先递刀把,否则将是不礼貌的举动;在行猎时,猎人忌讳乌鸦叫声,认为乌鸦是不吉祥之物,听到其声会不走运的,影响狩猎丰收;猎人禁止别人带着枪或拿鞭子进“撮罗子”(原始住屋),认为这种举动不礼貌;猎人狩猎时用鹿哨、狍哨诱来打死的鹿和狍子,不能割断喉咙,如若如此,将会影响它们的听觉,使哨子失去作用。
生活习俗禁忌
有关礼节方面: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允许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在老人和长辈面前,年轻人说话话气平顺,不许指手划脚,不能用手指着老人说话,也不能用“喂”、“嘿”之类的口气,否则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健康;年轻人在长辈和老人面前不能背手走过去,更不能与老年人并列坐在一起喝酒吃饭,认为这是不礼貌行为,否则将受到众人的指责;鄂伦春人严禁打骂父母及长辈,打骂长辈是最不道德的,如有此行为,将受到社会的严厉处罚,对此行为的年轻人,当舅舅辈份的可以让他的外甥儿远走高飞或流放在某些方面外,此举受当时母系社会母权制的影响,使舅舅辈份有其特权。
青壮年人在途遇见长辈或老年人时,如果是在马上则必须立刻下马请安,等长辈走过去后,才可行走;外来的客人不能骑马或坐车进入院内,认为这是不懂礼貌的人,父母在世或与父母一同生活时,儿子不能留胡须;一旦父母去世时,三个月内儿子不许刮脸和理发,兄弟几人不能全部带孝,否则带孝的人运气不好,狩猎时受到影响而打不到猎物;带孝的人在此期间不许参加娱乐活动,不许同别人打架拌嘴,过年过节不给别人叩头,同时也不接受别人的叩头;病人在患病期间不能洗手洗脸,否则会使病情加重;六十岁以上老人去世,禁止说老人“死了”,而是说“成佛了”;禁止破坏或挖掘死者坑墓,此行为被认为将给下一代带来恶运,影响子女的身体康健,极不吉利;同一代氏族内部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严禁通婚,否则受到老年人及社会大众的谴责。
在过去鄂伦春族社会生活中,对妇女的禁忌更是繁多。如,妇女不许坐熊皮垫子,否则一生不能生儿育女;妇女不准到“斜仁柱”(原始房屋)后边去走动,因为“斜仁柱”后面的树上盒,认为妇女不洁,会触犯神灵;妇女不准在“斜仁柱”门对面的铺位正席“玛路”上坐卧,因“玛路”上方挂有神像盒;妇女在月经期间不许吃狍、鹿、犴的内脏和头肉,否则子弹会穿不透野兽;在经期不准到河里洗澡,否则要降大雨;妇女在经期不能跨过泉水,否则泉水干涸;女子出嫁时不放从娘家带刀剪之类的刃器,认为如果如此将使娘家遭来恶运;孕妇不许吃獐子肉和铺垫獐子皮,绝对禁止接触獐子,猎到獐子后,要放在“斜仁柱”背后的女子不准去的地方,否则孕妇要流产;产妇不准在挂有神像盒的“斜仁柱”内分娩,要单独搭个小“雅塔斜仁柱”(产房);妇女不准触摸及乱动“萨满”的法具等等;寡妇三年内禁止出嫁,忌讳出席任何婚礼;男人用的马鞍子及枪支弹药等猎具,禁止妇女踩过去或跨过去,认为此举不吉利;猎人在出猎之前,绝对禁止进入产房,否则不走运或打不到野兽。
宗教信仰禁忌
猎人狩猎期间遇到参天大树,深洞怪石以及县崖峭壁,都认为是“白那查”(山神)的住所,不得暄闹,否则将触犯山神;猎人不准用刀乱捅篝火,以防触犯“火神”;初猎者,首次猎到的第一只野兽,首先要祭祀“白那查”(山神),接着将祭祀“白那查”(山神)的兽肉全部分给左右邻舍,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以后打猎,将来猎源滚滚,将打获更多的猎物;在家里人们吃饭饮酒前,将酒杯举起向空中绕两圈,将来猎打野兽;猎人猎获黑熊时,忌讳说:“打死了”,而是说“熊睡觉了”,认为熊是神,由于鄂伦春人在长期狩猎中观察到,熊能用前肢抓食送入口中,能用后肢直立行走,这些动作和人的动作相似,认为人类是从熊演变而来的,人们吃完熊肉之后,将熊头、熊骨收拾干净并进行风葬仪式,严禁把熊骨头随意扔掉。
在古老的鄂伦春族社会生活中,他们笃信这些禁忌。因此,有些禁忌也就在鄂伦春人的社会生活中长期保留着。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鄂伦春人,把社会管理得井然有序,是同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法管理着社会分不开,对于违犯习惯法的成员,要给予严肃处理。直到解放以前,仍然在本民族内部对狩猎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按习惯法处理。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传统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禁忌,忌讳也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经过人们的进一步认清,大多荒唐迷信,毫无科学依据的东西被舍弃。然而有些禁忌,忌讳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而被鄂伦春人当作习惯保留下来。
五十六个民族节日【精选56篇】
16.哈尼族都有哪些节日的传统节日,哈尼族有哪些节日,哈尼族节日
33.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柯尔克孜族有哪些节日,柯尔克孜族节日
49.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乌孜别克族有哪些节日,乌孜别克族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精选22篇】
2.春节(正月初一)
10.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
12.填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
13.龙抬头(每年二月初二)
14.上巳节(每年三月初三)
15.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
16.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17.九毒日(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
18.姑姑节(每年六月初六)
19.财神节(每年七月廿二)
20.寒衣节(每年十月初一)
22.下元节(每年十月十五)
中国现代节日【精选9篇】
西方节日【精选10篇】
3.平安夜(每年12月24日)
5.万圣节(每年11月1日)
6.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
8.情人节(每年2月14号)
世界节日大全【精选128篇】
10.妇女节(每年3月8日)
102.国际盲人节(每年10月15日)
103.全球洗手日(每年10月15日)
104.世界粮食节(每年10月16日)
106.世界厨师日(每年10月20日)
110.世界勤俭日(每年10月31日)
112.世界青年日(每年11月10日)
113.世界糖尿病日(每年11月14日)
114.国际宽容日(每年11月16日)
115.国际大学生节(每年11月17日)
116.世界厕所日(每年11月19日)
117.世界问候日(每年11月21日)
118.世界电视日(每年11月21日)
120.世界艾滋病日(每年12月1日)
121.世界残疾人日(每年12月3日)
122.国际志愿人员日(每年12月5日)
123.国际民航日(每年12月7日)
124.世界足球日(每年12月9日)
125.国际反腐败日(每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