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种日历
首页 > 民俗文化 > 生日大全 > 城市物种日历 > 正文

8月4日城市物种日历:中华斗蟋

中华斗蟋 Velarifictorus micado 即迷卡斗蟋,是蟋蟀科斗蟋属的成员,俗名蛐蛐、促织,也是人们拿来斗蟋蟀最常用的种类。宋代的《尔雅翼》有记载:“蟋蟀生于野中,好吟于土石砖甓下,斗则矜鸣,其声如织,故幽州谓之促织也。”

迷卡斗蟋

迷卡斗蟋长得虎头虎脑,圆溜溜黑亮亮的头部前方有一条像括号一样的黄色条带,两眼间还有一个黄色斑点。在野外,迷卡斗蟋生活在草丛、土堆、石下和墙缝里,它们会找一个缝隙或者在土里挖洞而居。雄性斗蟋领地意识很强,自己的地盘只能自己用或者配偶过来一起分享。如果有其他雄性靠近地盘或者企图争夺配偶,雄性斗蟋就会与之大干一架。两只雄性迷卡斗蟋相遇时,身体会颠动或者抖动,然后冲上前去用大颚互相撕咬,经过一番厮杀,胜者在原处发出胜利的鸣声,败者只好灰溜溜的逃走。迷卡斗蟋的声音清脆响亮,听起来类似“句句句句句……”的发音,连续不断。在白天和晚上,迷卡斗蟋都会发出鸣声,晚上的发声时间会更长一些,这是它们对配偶热情的呼唤。与多伊棺头蟋一样,迷卡斗蟋有召唤声、争斗声和求偶声几类不同的鸣声,其频率和音量各不相同。斗蟋比棺头蟋更为好斗,它们的争斗声也会更加高亢和持久。

斗蟋蟀:

中国的斗蟋蟀文化由来已久,在唐朝天宝年间,养鸣虫和斗蟋蟀开始流行,在宋朝达到高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这项活动。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叫济公斗蟋蟀的小人书,至今都念念不忘小蟋蟀斗败大公鸡的情节,济公就是南宋时期的人物形象。史上著名的南宋奸臣贾似道酷爱蟋蟀,著成了《促织经》两卷,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蟋蟀的专著,里面详细描述了蟋蟀的种类、形态描述、饲育方法和生物学特性等等。

斗蟋蟀又叫“秋兴”、“斗促织”、“斗蛐蛐”,在每年的秋末举行,一般在白露时节,这个时期是蟋蟀成虫最多的时期。《促织经》描述蟋蟀是“白露渐旺,寒露渐绝”,由此可以看出蟋蟀成虫寿命并不长,过了寒露就命不久矣,蟋蟀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悲秋的代名词。南北各有自己的养蟋蟀器具、规矩和斗法。时至今日,各地仍有各类斗蟋蟀活动,有些变成了民俗文化节,有些则成了变相赌博,令人扼腕。

迷卡斗蟋头部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