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
首页 > 民俗文化 > 农历知识 > 闰月 > 正文

懒猪,你明天终于能心安理得的多睡一秒了!

“多希望世界给我多一分钟、多一秒钟,让我再好好爱你……”歌词里曾苦苦哀求的一秒钟,真的可以实现了。因为,北京时间2017年还真的多出了“1秒”。

这多出的“1秒”将加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23时59分后,通过增加闰秒实现。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将在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届时会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

这1秒钟你是怎么过的?看看大家怎么过:

“一秒太短什么也干不了”党

“一笑而过。”

“眨一下眼睛就过去了。”

“多呼吸一下,还不能深呼吸……”

“一秒用到极致”党

“每天浪费无数秒不觉得可惜,却觉得这1秒特别珍贵。”

“一不小心就多活了一秒。”

“上班可以迟到1秒了!8点上班的我多么幸运!”

“睡觉,多睡1秒是1秒。”

“闰秒要放假么?”

“单身的时间又多了一秒”

“朋友圈中毒太深”党

“肯定很多人那1秒在截图,准备发到朋友圈!”(bingo!你猜对了)

小编只想说,我书读得不多,你们不要骗我……

好了,严肃起来!

什么是闰秒(leap second)

闰秒(或称跳秒)是UTC作出加一秒或减一秒的调整,用来协调不均匀的地球自转时间与原子时间之间的差值不超过0.9秒。

闰秒的产生原因

1、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转不稳定。

2、天文时间,以地球自转1次为一天。但地球自转目前正在逐渐变慢,主要是由月亮-太阳引力,以及内部(地核、地幔)和外部(气候、海洋)构成影响。现在的一天比 1820 年的一天要长 2 毫秒。

3、 UTC国际原子时间,是基于铯原子的振荡周期来确定,是一个及其精确的时间。

4、 闰秒这个事情,就是人类追求精确到极致的一个例子。

闰秒从哪来?

在7时59分59秒之后出现7时59分60秒,然后再跳到8时0分0秒,多的1秒就是闰秒,用以调整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的误差。

据天文专家介绍,为了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闰秒一般安排在年中或年末的最后时刻,即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从1972年到这次的44年间,已经有27次闰秒。最近一次是2015年6月。

“闰秒,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公众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赵之珩强调说。

记者注意到,这凭空多出的1秒钟引起了网民和段子手们的调侃。“多一秒,用来想她。”“让我稳稳的幸福,再飞一秒。”“为了想这一秒用来干啥,我浪费了整整一个小时。”

计量时间的两个标准

正闰秒中多出来的一秒从哪里来?首先要了解我们用以计量时间的两个标准:世界时与原子时。

世界时的时间计量系统是基于地球自转时间。太阳的东升西落是长期以来人们计算时间的主要依据,太阳走到天空中最正中的位置时,就是12时。

在世界时的计量系统中,一秒有多长,取决于一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如果地球的自转速度保持不变,一秒的长度就不会变。那么问题来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是恒定的,它有时快,有时慢,一秒真正的长度也会随之改变。时间实际上变得不准确了,误差可以达到千分之几秒。

1948年,英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随后,美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研制出原子钟。取微观世界的铯原子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频率9192631770周来定义1秒。由于原子内部振荡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非常稳定和精确。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定义和引进了原子时系统,将1958年1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作为原子时的计时起点,并与世界时重合。但是由于精确度的原因,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已经存在36秒的“钟差”。

因此,以更为准确的原子时取代世界时的建议越来越多。

协调世界时的诞生

如果让原子时取代世界时,在“钟差”的作用下,遥远的将来太阳将在下午1时或者更晚的时间升至头顶,而且以此类推,所有我们现在认为的今日都将在原子时的计量系统中变成昨日。

很显然,已经习惯了以太阳的东升西落来划分每一天的人们不会同意这一改变。长久的争论之后迎来了妥协——协调世界时的诞生。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以一种协调的时间作为人类所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协调世界时。“它使用原子时稳定的速率,而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当协调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超过0.9秒时,给予协调世界时一个整秒的调整,这就是闰秒。”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窦忠说。

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截至目前一直是增加1秒,也就是正闰秒。相反,当地球自转加速的时候,将会出现负闰秒。

窦忠表示,闰秒的规律基本上是“三年两闰”,但也不一定,比如,2006年元旦发生的闰秒与1999年时隔7年。自转速率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1秒会在何时出现。

闰秒是一个全球行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监测,对全球发布公告,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即世界时)12月31日的最后1秒实施“闰秒”。由于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提早8小时,因此中国时钟将通过以下方式同步“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

闰秒有何影响

在普通人眼里,1秒钟的差异不足挂齿,但对于通讯、航空航天来说,这1秒足以酿成大乱。1秒钟其实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证券交易、银行转账等过程中完全不能忽视1秒的重要性。例如汇率变动的时间单位介于秒和毫秒之间,1秒之内,汇率可以跳动好几次。

闰秒:互联网的痛

你知道短短的一秒钟,互联网能产生多少信息吗?200+的Reddit投票、1000+的Instagram新照片、4000+的新推文、5000+的Tumblr新消息、10000+的Skype电话呼叫、20000+的Dropbox新文件上传、40000+的Google搜索次数、60000+的YouTube视频点击量、80000+的Facebook点赞……你可以来这个网站直观感受下。

这一切和整个互联网1秒钟产生的信息相比,还仅仅是九牛一毛。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让计算机系统停顿1秒或增加1秒绝不是那么容易的。根据The Verge的报道,在2012年调整闰秒时,Reddit、Mozilla、Yelp、LinkedIn等多家网站就都遭遇了技术问题。而今年,The Verge再次提出这一问题,认为闰秒的调整对互联网是非常大的挑战。报道中还提到,2012的闰秒调整Google之所以没有中招,是因为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这多出的1秒拆分成了1000毫秒,利用一天的时间逐渐“不知不觉”地加入系统当中。

信息化的人类社会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每一次闰秒调整都会给网络带来不小挑战,因此取消闰秒、直接使用原子时的呼声也一直不断——就算正午看月亮、子时见阳光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反正我向来都只是低头看手机而已。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