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首页 > 节日大全 > 纪念日 >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正文

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为贯彻中央相关精神,已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有关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向有多种说法,其中支持与反对“十四年抗战”说的双方更是争论多年,至今终有结果。

1、主张“十四年抗战”者,重在肯定抗联“独撑东北战场”的贡献

这一说法将抗日战争的起始定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江桥抗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总共约14年时间。“十四年抗战”说是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兴起而出现的,最初持此说者多来自东北地区。如1987年出版的《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史论文集》中,有多篇论文标题出现“十四年抗战”字样,如《试论东北人民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简述东北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地位》等。

在上述论文集中,《中国抗日战争起点问题初探》、《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刍议》两篇较早地对“八年抗战”说提出质疑,认为只有使用“十四年抗战”,才能让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的作用不被忽视。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一些爱国军队和‘红枪会’、‘大刀会’等农民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日本侵略者作战”,在6年时间里,“独撑东北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兵力,粉碎了企图于数月内攻占全中国的狂妄计划”。

近年来,陆续有学者提出,应将“十四年抗战”写入教科书。辽宁社科院学者就此提出4点理由,包括“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且局部抗战更多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十四年抗战观点可以对局部抗战予以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以完整呈现”“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2、持“抗战八年”说者认为,“七七”之前六年,中日两国间尚未爆发战争

此说法将抗日战争界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并在战争结束时已广为流传,如战时指挥官何应钦、陈诚所著之书,即名为《八年抗战之经过》和《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现在主张此说的学者,依据主要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声明,其中说,“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示国民政府正式同日本开战。

持“八年抗战”说的学者,不同意将抗战定义为“十四年”,其中社科院学者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他反对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战开端的理由是: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几乎未予抵抗,致使东北全境很快沦陷;2、“九一八”事变后,江桥战役、长城抗战及淞沪抗战等“局部抗战”并不意味着两国已爆发战争。曾景忠认为,两国间的战争,必须正式宣战,或“已经进入交战状态,两国军队进行相当规模、延续相当时间的作战,伴以国交断绝”。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依旧处于和平状态,国民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1935年还将两国关系由公使级,提升为大使级。至于东北地区,“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的武装抗日活动,多数战斗规模较小,时间短暂,且自发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作用影响有限”,更不能视为两国间的战争。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七七事变”前的所谓“六年局部抗战”,“实际上几场战争乃间隔性地发生在前三年、其中每一场战争都不超过几个月;而八年抗战则是延续八年……双方无间隙地处于战争状态,大小交战一天也没有停止”,因此“‘七七’前的6年和‘七七’后的8年明显地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有学者从国家矛盾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如王桧林认为,“在‘七七’以前,从国家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抗战问题还不是中国的政治重心”“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大政方针是以国内事务为主……1936年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如果不是发生七七事变,良好的经济形势还要继续下去”。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