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为什么要晒衣服
六月六为什么要晒衣服
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衣服。在三明,到了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特别要将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又称“晒伏”,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
农历六月初六,汉族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有趣的是,不同的人晒不同的物品,佛教信徒晒经书,读书人晒书,家庭主妇晒衣服、被子、席子,当官的要晒官服,另外,老祖宗的画像、祖传的字画也要拿出来晒晒。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
此俗见于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着的《野获编》,文云:“六月六,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六月六晒衣服的传说
一说是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途中经书掉进河里,于是赶紧捞起来晒干。因这天正是六月六,寺庙里就把六月六作为晒经书的日子,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潮湿、虫蛀鼠咬。
另一说是清代康熙皇帝南巡到扬州时,一个人微服到南郊去游玩。不料遭遇到一场暴雨,虽然他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因为处于荒郊野外,也没法寻找到一处躲雨之地。无奈之下,他只好脱下湿淋淋的外衣,晾在一棵树上晒干了,再勉强穿上。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六。事后,地方官为了拍皇上的马屁,特地在他晒衣服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龙衣庵”。此事传开以后,扬州又有了一句民谚,叫作:“六月六,晒龙袍。”据说,每年的六月六这天,清朝内府銮驾库都要曝晒銮舆仪仗以及历朝御制诗文和书集经史,称之为“晒銮驾”。
另外,土家族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但节日传说截然不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垕[2]蒙难之日。相传,覃垕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垕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垕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垕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
民间有农历六月初六全年温度最高的说法,甚至流传着“六月六,晒蛋熟”的俗语。虽然这天各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比如有些地方说这天要晒被子,有些地方说要在白天将水放在阳光下暴晒,在冷却后用来洗澡,能防止得各类皮肤病。其实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即利用高温杀灭细菌。
其实,六月六晒衣物是有科学依据的。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夏季炎热多雨,此时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可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除了晒衣服外,农历六月初六还有许多习俗、谚语,例如六月六“看谷秀”、“请姑姑”、“天贶节”、“翻经节”等等。其中,按照习俗,六月六还是猫狗洗浴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