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春节的源头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虞舜时期,当时舜继位,做了天子,当时的的习俗是天子需要带着部下臣子以及百姓们,在农历正月初一的这一天去拜祭神灵的,以求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从此,人们也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传说在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就是传说中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古人便杀猪宰羊,祭祀神明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安康,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第二种说法
相传商朝得时候,祖乙为商朝国君,当时有一个叫做万年的青年人,当时的万年看到节令很乱,所以就打算把节令统一一下,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他知道自己已经测出了日月规律,推算出了准确的晨夕时间,历法也已经创建成功,万年指着天上的月亮对祖乙说:“国君,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满,请您给今日定个节吧!”祖乙说:“旧岁已完,新春复始,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第三种说法
则是比较的神话了,当时中国有一种叫做“夕”的怪兽,长相凶猛十分吓人,而且在每年的年底这一天,“夕”都会出现,并且吞噬牲畜祸害人家,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十分厌恶这种凶兽,但是又没有办法,后来人们发现“夕”害怕鞭炮,所以纷纷拿出鞭炮来吓跑它。人们也逐渐保留了这天放鞭炮的习惯,所以春节的前一天也叫做“除夕”。当然,这也只是神话传说,并不可信。
辛亥革命以后,执政者改变传统的王朝纪年方法,农历与公历并行,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旧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传统民俗习惯,春节的正日是正月初一,但它前后包括了一段年节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四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