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物种日历
首页 > 民俗文化 > 生日大全 > 餐桌物种日历 > 正文

2月12日餐桌物种日历:黑木耳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为木耳科,木耳属的常见食用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通常长在朽木上,不过也有长在活木上的,可引起白腐病。黑木耳的子实体看上去类似耳朵,上面还有很像是血管的褶皱,黑木耳和同属的毛木耳(A。 polytricha)很像,区别在于子实体背面的毛,黑木耳的毛一般不会超过150微米,毛木耳的毛长度在0.4毫米以上。不过做成菜后,就根本没区别了。

黑木耳子实体的标准照。

在1753年的《植物种志》里,林奈把黑木耳分到了银耳属,命名为Tremella auricula,种加词auricula的意思就是耳朵。不过现在我们知道,木耳和银耳差别很大,是纲与纲的区别了。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黑木耳在多个属之间辗转,直到1888年,黑木耳的正式名称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才确定下来。黑木耳的种加词两个词之间有个连字符,此举是分类学家的一个钻空子手段,既不违反命名法规,又能尽可能描述这个种的特点。当然很多人也抗议这个名字,如美国真菌学家Curtis Gates Lloyd批评这个名字“既冗长又涉嫌歧视犹太人”。很多真菌学家不愿使用这个名字,在发表文章的时候会用Auricularia auricula,或其他异名。由于种族和连字符的原因,加上黑木耳因其产地、寄主不同,大小形态颜色各异,导致当时黑木耳的异名有多达30多个,不过最终,带连字符和犹大的那个才是唯一标准的。

根据民间传说,加略人犹大在背叛了耶稣后,吊死在一棵老树上,人们就把在老树上生长的木耳叫做judas's ear,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逐渐变成了jew's ear。在中世纪,很多真菌被统称为“犹太人的肉”,而犹太人被丑化为贪婪的蘑菇收集者。到了二战时期,在纳粹德国出版的反犹太人儿童书《Der Giftpilz》里,犹太人更被丑化为一种毒菌“Der Giftpilz”。

2003年的一份《英国真菌的英文名称推荐表》里建议用黑木耳的另一个常用英文名称jelly ear代替颇有争议的jew's ear,不过此建议被真菌学家Patrick Harding否决了,他觉得这是“不必要的政治正确”。并表示将继续使用jew's ear。不过近期出版的很多农业种植指南里,已经逐渐开始使用jelly ear了。到底是反犹太主义造就了jew's ear这个名字,还是其他以讹传讹的原因,目前尚有争议。不过至少艾雅克先生没意见。

在西方国家,黑木耳极少被用于烹饪,西方人不待见它的口感,说它吃起来像“充满骨头的印度橡胶”。但它在药用领域很流行,主要被用来治疗喉咙痛(犹大是吊死的嘛)、眼睛痛、黄疸、以及止血。16世纪的草药师John Gerard在其1597年的著作中,写到药用做法是在牛奶里煮沸,或者在啤酒里浸泡,小口饮下,以治疗喉咙痛,其他草药师的做法类似,也有拿醋泡来漱口的。这些药用法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

在食用方面,东方比西方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中国食用木耳有2000多年历史,在《礼记·内则》里就有“芝栭”的记载。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则详细记载了凉拌木耳的做法。“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挑。又著酢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迄。胡荽,葱白,少着取香而已。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

《唐本草注》中首次记载木耳人工栽培,“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这是让培养基自然接收木耳孢子,产量颇低。元代《王祯农书》记载“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以蒿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这就是比较高级的人工接种了。明清时木耳栽培技术已非常成熟,采用毁林较严重的段木栽培法,把茶杯粗的树砍倒截断,随便放在山上日晒雨淋几个月,再搭成木耳架,很快就能出。时至今日,仍有地区采用这种方式。

凉拌木耳是我最喜欢的做法,跟《齐民要术》里做法差不多,就是焯水,过凉水,加醋、香菜就好了、新鲜木耳里含有光敏物质卟啉,吃了以后受阳光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炎,干木耳中卟啉含量较少,不用“煮五沸。”

我妈的说法是木耳和山药绝配,但是山药的口感非常像鼻涕,而我已经得了五年的鼻炎,所以我拒绝食用任何配山药的菜。

虽然口感很糟心,不得不说,这颜色还真挺配。

木耳也可切碎用做各种包子、饺子的馅料,红楼梦里记载了一种豆腐皮包子,即是以香菇、木耳、笋、青菜等素菜,混合肉馅或虾仁,加上调料,以豆腐皮(我们这叫千张)包裹蒸制,其实就是大杂烩包子。

我感觉木耳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质感而不是味道,味道主要来源于调料,木耳本身是没啥味道的,这恐怕也是西方人不甚待见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