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到,寒冬始,养生要做到三防,四补,五按揉
2020年1月06日,迎来小寒节气。
小寒是“二九”的第七天,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民间历来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等古谚。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中医认为,小寒是为是阴邪最盛的时期!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因此养生要注意三防、四补、五按揉,平安度过这一段冷天气。
三防
一防头颈寒
“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
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建议:高领衣服、围脖、帽子等都可以保护头颈,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单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二防身受凉
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而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阙、气海、关元等。
因此,防止腰腹受寒是小寒节气的重中之重。
建议: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晒太阳,背对太阳而晒,可壮养人体之阳气。
腹部保暖除了平时要保证穿着外,也可两手搓热后按摩腹部,来提高自身的驱寒能力。
素有旧疾或关节疼痛者还可在出门前将暖宝贴在背部至阳穴、腰部腰阳关穴以及疼痛部位(皮肤过敏及局部有伤口者不宜采用)。
三防脚不暖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而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寒气很容易从脚底侵入。
建议: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脚心,促进血液循环。
四补
俗话说补在三九,小寒时节正是冬季进补的好时节。温补气血阴阳则是更是小寒进补的重中之重。
一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推荐食疗:黄芪牛肉汤
做法:将黄芪、党参各12克洗净,放在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块煮去血水,与中药包和姜、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两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
二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推荐食疗:鸡丝阿胶汤
做法:100克鸡脯肉洗净切丝;80克阿胶切小块,放沸水锅内隔水蒸化;10克生姜去皮切片;将处理后的鸡肉丝、阿胶、姜片及1000克鲜牛奶同放炖盅内,盖上盅盖;隔水炖1小时,取出,加入2克精盐调味即成。
三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推荐食疗:沙参老鸭汤
做法:取老鸭一只,剁块,焯水,油锅爆炒入料酒,炒出香味,将浸泡好的沙参,入净布包起,放入沙锅内同老鸭一同小火微煲,直至酥软,加入调料上桌即可食之。
四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
推荐食疗:干姜肉桂羊肉汤
做法:羊肉150克切块,与30克拍碎的干姜、15克肉桂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趁热吃肉喝汤即可。
五按揉
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会感觉周身僵硬,气血凝滞。专家建议可以揉五穴促进身体气血运行。
百会穴:用掌心按摩它,中医讲这是诸阳之汇,可以振奋身体的阳气。
膻中穴:也叫气海。捶打它可以驱散邪气,驱散心中的闷气,我们常见人在生气时“捶胸顿足”就是这个道理。
神阙穴:也就是肚脐每天早晨晚上按摩,顺时针六十下,逆时针六十下,会感到温热舒适,可以促进胃肠气血运行。
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有强壮心脏的作用。
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互相按摩可以达到心肾相交的作用,可以治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