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清明 > 正文

清明谚语,关于清明节气的农谚

早期的清明是古人生存意识的最初觉醒,后来才跟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在形成发展过程当中,散发出很强的季节特性和宗教的气息。这些都通过意蕴丰富的民间谚语、历史传说等体现出来。后人就是通过古人日常总结出来的谚语、传说来强化清明文化记忆的。有关清明习俗的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禁忌心理和祭祖习俗,为清明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口头语言载体。这些谚语不少都体现在地方志书当中,更多的依然还是民间的流传。传统的清明习俗还出现在民众当下的生活中,各地的习俗很多还与流传中的俗语、谚语、故事、传说等相一致。

在清明前后是一年一度的春耕大忙时节,因此清明谚语除少数与气象有关外,其余多以农事耕作为内容。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前,去种棉。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出现大头鱿,白带鱼跟在后面追。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清明雨星星。一裸高粱打一升。

清明起尘,黄土理人。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刹动土,要刹四十五。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暖,寒雾寒。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硒干柳,4死老黄狗。

清明谷雨风,冻死老家公。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睛,斗笠蓑衣跟背行;清明落,斗笠蓑衣挂屋角。

清明琳,果果吃不成;清明晴,果果吃不赢。

三月清明不见青,二月清明满山青。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

麦子不怕四季水,只伯清明一夜雨。

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前,去种棉。

二月清明你莫赶,三月清明你莫懒。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寓意:到了清明,春这个季节已经过了大半,夏天在逐渐地到来,棉被、棉衣裤需要拆洗了,让太阳晒掉里面一个冬天的阴气。春天是个很让人困顿的季节,很容易使人养成娇惰的性情,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宴安鸡毒”,不振作起来是成不了大器的,到老也没什么出息。

(2)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寓意:到了清明这一天,人人都会佩戴新折的柳条出门路青、扫墓。

妇女们会把这些柳条插在头发上,而男人们又总是把柳条戴在衣襟上或做成柳圈戴在头上。唐玄宗曾经说过,这一天戴柳“可免31毒”。这个谚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不佩戴柳条的,因为不佩戴,来生是要变成黄狗的,很戏谑地说明了事实。

(3)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寓意:清明这一天,谁要是不戴柳的话,小孩子也会变成老人了。如在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卷三,“三月,擂杨柳”条目下,这条谚语被增加了一个字,成了“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

(4)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寓意:徐光启说道,二月最怕夜雨,如果晚上是晴的,即使雨多,也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有十个夜晚以上下雨,乡下人都会叫苦连天了。初四下雨,叫做春水。初八前后,一定有风雨。因此他引用了这条谚语,意在说明天气的自然规律,天气是逐渐暖和起来了。

(5)清明无雨少黄梅。

寓意:如果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的时候下雨,那么“必多梅雨”;如果清明那天没下雨,则“少梅雨”。这是农民们熟悉的一个气象谚语。

(6)清明螺,抵只鹅。

寓意:螺蜘是随着季节而长大的,到了清明是最肥的时候。并不是说真的与鹅一般大,只是个比喻而已。要做一下说明的是,这里的“螺”,不是田螺,是螺蜘。

(7)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寓意: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较快,降雨较为充沛,正是栽种树苗的好时候。在我国,一直就有清明植树的传统习俗。

(8)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寓意:清明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回升快而干燥多风,常常出现沙尘天气。黄沙扑面袭来,人们都不敢睁开眼睛。

(9)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寓意:如果清明前降雨较多,那么清明之后降雨会非常频繁。

(10)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寓意:清明之时,要抓住好时机栽种瓜苗,科学管理,到收获的季节,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能将车船装得满满当当。

新山不过社

关于清明节墓祭的时间,广东地方的旧俗有“新山不过社”的说法。也就是说,前一年新葬之山必须于春社前先祭n古时候各种祭祀每年分春秋进行两次,而祭土地神的祭招就叫做“春社”及“秋社”。

祭祀按旧历进行,每年立春或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就叫做社日。葬未够一年的坟墓谓之新山,要进行扫墓就不能在社日之后,否则就是对先人最大的不敬。

挤(踊)清明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一月或九月。客家人在千年迁徒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f白,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进“金斗”(瓦瓮),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由于客家人清明期间忙于生产,又生活艰苦,故无暇无钱祭祖。其祭祖时间通常在年底或年前进行,而不会与其他民系一样赶在清明时节进行。如今,各处人家都是赶在清明前后祭祖,就存在“踊清明”的现象。客家俗语中骂人无事到处乱窜,就说“踊清明”。这是诅咒用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历史上清明祭祖风俗的盛行。

清明不出门

广州的这句俗语是指清明期间雨水纷飞,野外到处一片泥泞,此时出门不是很方便。另外一个意思是指清明期间,野外到处都是祭招场面.出门也没有什么好风景可观赏。实际上,广东祭祖风气历来浓厚,“清明不出门”是老辈人教导后辈所说的话。就是说,清明时节是祭祖的时间,此时不能出远门,而应该格守传统留在家里祭祖。

历史上,广州虽然过清明节有踏青、放风筝等习惯。但所谓“清明不出门”的说法跟这个传统并不相悖。此俗语主要是指清明当天最好不要出门,除非是祭祖。清明节是在万物生长复苏的春耕时候,代表着一种希望。在现代社会,清明是祭祖的时节,也是亲友聚会、外出游览的日子。加上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小长假使得众多家庭有了出游的机会。祭祖只是清明的活动之一,而与亲友团聚的同时还一起去郊外踏青,则是很多人的流行做法。因此,“清明不出门”的习俗显得有点过时。

有咩留返拜山先讲啦

广州人在外因故吵架而无法解决时,就会说“有咩因返拜山先讲啦(有什么话等到扫墓时再说吧)”。其原意是指拜山时可以随便说话,没有忌讳,现在引申为不想听对方说话。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对方不像在对活人说,而是对死人说的。拜山时在先祖面前多说好话,祖先也不会嫌哆唆。而平时就好好干活,不要说那么多的闲话。而在清明拜众山时,在坟前有祖宗作证,只要不怕祖宗责怪,就可凭良心怎么说话都行。

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清明过后,广东各地农户就开始插秧了。一年的辛苦时刻就得开始,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野艾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三月清明朗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因此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这一时节里,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小店,都普遍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莱式。这是城镇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乡土小吃的一种怀念方式,也说明野艾的确具有独特的风味。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

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朴子树是潮汕乡间常见的参天大树,果实“朴籽”圆形如黄豆。朴子树叶微苦性凉,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潮汕当地的习惯是清明时节要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食驱虫良药“圣甘帜”。

食过拜山包,一年到头无病

广东各地都流传这句俗语,这也是广东人最热哀清明祭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处所说的拜山包,其实就是普通的包子。拜山包属于祭祀用品之一,但主要还是供上山祭扫人员中途充饥的。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拜山包与烧猪、甘蔗、鸡鸭等其他祭品一样、经过祭祖仪式后便不是普通的包子了。吃了拜山包,一定能够得到祖宗的佑护,也就不会生病。因此,广州天河区居民至今还有个习惯,就是大家都一定在清明第一时间内品尝拜过山的包子。另外,拜山时大家还会把拜过山的包子,分给墓地周边的村民,以感谢他们一年来对祖先墓地的照看n清明时节,东羌人也制作拜山包。东莞的拜山包是红色的,外表极为鲜亮。当地的拜山包主要是用面粉制作,外面特别涂上红色颜料,其馅虽是普通的馅如花生、肉碎、蔬菜等,但也特别美味可口。

三月黄鱼四月虾

广州南沙俗语“三月黄鱼四月虾”说的是四月左右的虾最为肥美。每年清明前后,位于珠江出海口的万顷沙就有大量海虾出售,其中的小虎麻虾、曹虾、海虾闻名退还,特别受欢迎。历史上,大家都叫此时出产的虾为清明虾,此时新虾尚未产卵l无虾籽,最为甘甜。不过季节性很强,只有清明前后一个半月才是吃虾的好时节,故当地有“清明食虾”之说。

无论何时,光靠海上捕捞的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科技早已解决了人工养殖海虾的技术问题。随着市场供应虽的增加,“清明食虾”已成为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至于虾的煮法,白灼虾的做法不好把握,鲜味容易在滚水中流失,最好用竹笼清蒸,可保持虾的鲜味。海虾性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通乳解毒的功效。

清明螺赛肥鹅

清明时节,也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这个时节螺蛳还未进入繁殖期,肉质最为细嫩肥美。田螺富含蛋白质、脂肪,还有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身体很有补益作用、故此民间视田螺为补品。春天万物躁动,人的心火也在上升,螺蛔可以明日清火。一般清明节前和中秋节后的田螺最佳,此时其仔较少。做法一般是把螺蛳漂养在装满清水的盆里,再滴上几滴香油。油的香味会吸引螺蛳从壳里探出头来吸纳,这样就使得螺蛳吐掉壳里的泥沙。一两天后,剪去螺蛳尾尖,锅里倒油烧旺,下葱、姜、干红椒、生抽、盐、五香八角、料酒等配料之后,用大火炯炒,最后倒人螺蛳,急火快炒。这样,香、辣、鲜的香螺即成。广东人吃田螺,烹调时加紫苏叶、蒜头,这样吃起来肉质嫩滑,咸中带鲜,香气满口。广州一些大酒家已将“炒田螺”列为席上佳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中山俗语道“清明谷雨,冻死老鼠”,此时虽然有点寒冷,但气温已在逐渐升高,通常在22摄氏度到32摄氏度之间。加上雨水充足,野外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候各种野草开始返青变绿,也是种瓜点豆、植树造林好时辰,水稻的育秧选种一般选在此时。因此,清明一到,广东各地的春耕播种就要开始。流传广泛的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提醒人们不忘尊重自然,合理安排农时。粤北客家人在清明时节也有生产方面的心得,如客家俗语说“过了清明节,各种种子都种得”。其大意也是指清明时节的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错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减收或者失收。看来清明时节的生产谚语,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清明节不买楼

这句俗语在广州当地人之间流传颇广,据说是受当地清明祭拜习俗的影响。个中缘由就是清明节人人忙于祭祖,这个时候建房买楼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孝之子。加上广州及周边地区都习惯在清明节进行二次葬,就是给祖先建造一处永久性的遮风挡雨之风水宝地。此时买楼,容易让人联想到给先人建的“阴间房子”--墓地,因此视为不吉。加上清明时节广州阴雨连绵,也不是看楼的好天气。广州人不但清明节不买楼,在清明节所在的4月份也不乔迁,因广州人认为,买楼和搬家入伙是有关家运兴衰的头等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激死老攞父山拜

这是佛山俗语,其意是说,一旦气死了老父,到了清明就要上山四处寻找先父的坟墓进行拜祭。因此平时应该孝敬老人,要不气死老人对自己没有好处。到时候只能是在清明时候给自己增添拜山的任务而已。这也是讽刺很多人平时不好好孝敬老人,等老人过世后却很虔诚地去拜山;但其此举也不是有悔过之意,而是为了让先人在阴间保佑其生活顺利如意。深层次的含意是指老父在世时,要尽心孝敬。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厚道,不能自找苦吃。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清明祭祖当天总少不了向男丁分派昨肉(祭过神的肉)。

“太公分猪肉”是广东人清明祭祖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就是祭祖之后族人分猪肉的规矩。其意就是让人不要急躁。只要按规定去做事情,好处总有自己的一份。只有分到猪肉才能得到祖上在天之灵的庇荫,因此传统的“太公分猪肉”所得到的猪肉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猪肉了,而是关乎身份与福气的象征物。而按照习俗,“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不是按所有人头来分,而是专给族中男丁颁发。女性是没有份的。于是从现代人眼光看来,这句俗语又衍生出另外一种说法,即“太公分猪肉,晤系人人有份嘎”(不是人人有份)。

清明九月九,先生晤走学生走

这是东莞的俗语,意为过去的学塾清明日和重阳日必定放假。此俗语说的是东莞人做清明的一种风俗。过去,每到清明节,在学堂读书的孩童就要回家参与祭祖的活动。通常是用蒸卷祭拜祖宗,祈求自己读书聪颖,以便日后考取功名。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清明节已被确定为一个具有法定假期的节日,莞城人清明节大家都有假期,原有俗语中所指学校不放假做法已不复存在。

清明不回家无祖

潮汕特别重视洞堂与乡社的活祠堂与乡社的活动,各姓都有各自的祠堂。家族中的重大活动如清明祭祖,家庭成员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俗语“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成为期汕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家族观念、是否孝顺长辈的一个准则。时至今日,定居海外的潮汕侨民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定期于清明从国外返乡祭扫祖墓,并与族人叙叙旧情。这句俗语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潮汕子弟要富贵不忘本,清明节回家祭祖。广东各地俗话“三月清明九月九,有回拜祖当乞儿”也有相同含义:指一个人即使在外面多么发达风光,如若清明不回乡拜山,族人也把他当乞丐看待。说明广东民间对清明拜山的重视程度。

清明念修山,做忌粉神主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讽刺一些人做事没有计划,往往就是“临急抱佛脚”、“临渴掘井”。在潮汕一带,清明节时要上山扫墓,纪念祖先,其中少不了修整祖先的坟墓。相传有一大户人家,虽有兄弟数人,但有的侨居海外,有的长年经商在外,大家难得团聚。清明时节更是很少一起上山扫墓,祭拜父母。有一年,乡里道洪水,大部分地方遭水浸泡,其祖墓也末幸免,且有一处被冲坏。这一年清明节,兄弟们了解到祖墓的损坏情况,决定选择吉日重修,随后各人都各自忙自己的事情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修墓的事一拖再拖。次年清明,大家又商议修墓,但由于时间紧又没修成。这样年复一年,修祖墓的事总是没有得到落实。于是,当地人都讥笑这班兄弟,说他们总是到了清明才念修山。这俗话又与人们在祖先忌辰时才想起为“神主”牌位上新漆的事联系起来,就是“清明念修山,做忌粉神主”。它主要是讥讽那些平时不行动、临急才想起要做事的人。

清明时节正农忙,既要采茶又插秧

从这句流行于梅县桃尧山区的俗语可看出,注重祭拜祖先的梅州客家人过去并不急于清明祭祖,而是忙于农活。也就是说,客家人并非像其他地方那样一定要在清明时节扫墓,而是在其他时间比如大年三十到洞堂祭拜,而兴宁客家人则于此时去祭扫祖坟;过完春节,还没有到春耕浸种时,又会再次到相堂或上坟祭拜。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加上从2008年开始,清明又成为法定假期,传统习俗已开始发生变化。

本文【清明是几月几日,2019年清明是哪天】由日历网编辑整理,转载请说明来处。

2019年清明专题

1.清明是几月几日,2019年清明是哪天

2.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3.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

4.清明诗句,清明诗句大全

5.清明吃什么,清明吃什么传统食物

6.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代表什么

7.清明图片,关于清明节气的图片

8.清明养生,清明节气如何养生

9.清明禁忌,清明节气有哪些注意事项

10.清明谚语,关于清明节气的农谚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