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清明扫墓活动的诗
清明节,是一首描写我国民间在清明节期间祭祖扫墓活动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全诗四句28字,描写了清明节的典型气候特征,植物形态及节日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参加民间祭祀活动的场景。故该诗又被称为清明、清明扫墓等,在《诗潮》《江西诗词》发表后,也被一些报刊及网络文章引用。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注释
1、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时间上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
2、柳垂:指柳条下垂之貌。意在描写和展示春季的清明节已万物复苏,绿柳起舞的景象。
3、阡陌:读作qiān mò ,指田间小路。纵者(南北方向)称为“阡”,横者(东西方向)称为“陌”。《史记》中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雨沉沉:指清明时节的天气状态。诗人用叠字的“沉”,也体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祭祖扫墓时的沉闷心情。
5、子孙:指广大参加祭祖扫墓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其先人的子孙。
6、坟:指坟墓坟土,扫墓之处。
7、青山:指坟山、墓园等墓地。
8、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云雨天气形成的云雾;二是,指民间祭祖扫墓焚烧的“香、纸、烛”产生的烟雾。
9、焚香:为烧香的书面语。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
10、祭拜:祭jì,《说文》:“祭,祀也。”《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到21世纪表现与两种情形:一是对死者敬意的仪式,如祭奠。清明节祭烈士。二是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动,如祭财神,祭天祭地等等,那是哄己骗人之举。拜bài,作为动词为叩首,作揖。作揖是中国传统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清明节对逝者的拜,民间的传统习俗手里还拿着焚香。
11、先人:指祖先;古人。常指已逝世的父母。见唐韩愈《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
解析
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在我国秦代以前就流传了,但真正到了唐朝才开始全国盛行。[2] 由于各朝代各地区的习惯及不同人的条件不同,祭扫的方式也各有所别。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历代都有写清明节祭祖扫墓的诗词,但以唐代杜牧的诗作最著名。现在,中国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城市化,经济实现工业化,交通运输便利化,全国人口大流动的大变革新时代。左河水的这首诗在于反映了中国民间进入21世纪祭祖扫墓的情形,这种引发仅次于春节的人口流动的情形是从未有过的。全诗四句28字,描写的就是2007年中国赣北地区清明节阴雨绵绵,人们从四面八方的工作岗位赶回家乡参加扫墓的景象:
“柳垂阡陌雨沉沉”。 第一句开头 ,写乡村山野田间南北交错的小路绿柳垂絮,阴雨沉沉,泥泞路滑的天气地况景象。在我国的南方每逢清明节确实雨多晴少,与杜牧描写的唐代的清明节天气没有改变。当代诗人对这一天的“柳”与“雨”有意分别选用“垂”和“沉沉”进行形象的描述,既符合当时切实的物象形态,又巧妙地渲染了一种清明节的沉闷环境与人们的复杂心情。
“千里子孙赶上坟”。诗中的子孙是指广大参加祭祖扫墓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其先人的子孙;上坟即扫墓。我们都明白参加扫墓的人主要是留在乡村的人,诗人却具体点名“千里子孙”则是有意突出四面八方千里之外的人们,通过利用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及便利条件,现在也能够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扫墓活动,以表达21世纪清明节的时代特征。此句的一个“赶”字,更显示了时间的急促性与远道奔波的紧张感。
“处处青山烟雾起”。这是第二联的始句,是“转”句。一首仅28字的七言绝句,在这里若想不仅表达一个整体的形象,又要展示一个具体的个性形象是有困难的。因此,诗人截取了一个整体性的具象,即处处青山的同类事。诗中的青山当然指坟山、墓园之地。古人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
烟雾,一般泛指烟、气、云、雾等,而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云雨天气形成的自然云雾;二是,指民间祭祖扫墓焚烧“香烛、纸物”产生的烟雾。当然,这种习俗不仅不环保,也有安全风险,但是,若要在民间完全杜绝这一传统习俗还有一个时间问题。
“焚香祭拜悼先人”。焚香为烧香,祭拜指向逝者(先人)叩首,或者两手拿着焚香抱掌向前,身子躬弯对逝者(如祖先,已逝世的父母)作揖。另外,按民间一二千年的传统习俗,扫墓者有的还供奉饭菜、鱼肉,燃烧冥币草纸,表达方式虽各有千秋,但总体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