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由来历史故事
惊蛰的由来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当代姜涛《“历居阳而治阴”—略论二十四气人历及其在清代以来的变革》一文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在历代历法中的变动。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贯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惊蛰的命名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因此在惊蛰时节,蛰虫惊醒,万物复苏,天气转暖。根据科学文献《夏小正》记载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是世间万物从寒冷冬季中复苏的第一声号角,不仅代表着春耕的开始,也鞭策着人们走出节假日的懒散,开始新一年的征途。
惊蛰呈现出万物复苏的景象,也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春雷乍响,惊醒了蛰居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因此常有“春雷惊百虫”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