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
首页 > 民俗文化 > 农历知识 > 数九 > 正文

民间流传的“数九歌”

提起“数九”,人们想到的几乎全是冬至之始的“数九”,民间所流传的“数九歌”也大多是冬至数九歌;实际上夏至也“数九”,也有数九歌。据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编写过夏至的数九歌。

数九歌多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口头创作。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夏日炎炎似火烧”的季节是不好过的,然而三九严寒的天气尤其难熬,干活伸不出手,站不住脚,可食之物亦少;街头流浪乞讨的人就更苦了,无以为家,不能露宿,没处躲没处蹲,故而有地方数九歌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之语。严寒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人们数着指头急切地盼望着冬去春来,这就使得冬至数九歌受到普遍重视,广为流传,而对夏至数九及其数九歌关注者甚少。

冬至之时本是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的阳生之日,然而寒退暖来需要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虽然随着日照渐多天空热量发射增加,但是一时还难以抵挡地面严寒至极储量的释放,北风呼啸,冰封雪盖,气温越来越低;到了“四九”之后,冬在与春的交战中才显出败相来,而且是节节败退,直至耕牛下地,小草拱芽,春满人间。

在广阔的中国地域里,“数九歌”于东西南北各方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地区也略有差异。我少年时在家乡滕县(今滕州)听到的冬至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黄牛把地试;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地里吃。九九再九九,麦子入了口。”除此之外,还有农谚“三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五九下暖升”,“九尽杨花开”之类。

上面这首冬至数九歌“六九”前的几句,在许多地域都有流传,只是有的句子在理解上有些不同。如首句“一九、二九不出手”,家乡的说法是“一九”“二九”还不是最寒冷的天气,俗语“冷在三九,热在大暑”,“一九”“二九”还能够伸出手来做工。

在“集体化”年代,当秋收冬藏之后,主要的农活是备土、深翻土地;“一九”“二九”地冻浅薄,不妨碍备土、深翻,到了“三九”“四九”“河里冻死连毛鸭”之时,土地冻层加厚,就是用镐去刨,刨下去的地方仅仅是一个个白点,即使弄断了镐把震破了手,也难以刨开土层,这时候人们才“不出手”了。自古以来,家乡人都是如此解释“一九、二九不出手”的。这与当地方言有关:“缩(suō)”字,在滕州有时读作“出(chū)”;家乡话“冻得把手缩(chū)在袖筒里,冻得缩(chū)着头”;“一只老鼠在洞口一露头又缩(chū)回去了”,实际上在数九歌里的“不出手”,应该写为“不缩(suō)手”才能够体现当地的本意。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有人以为此时到河边就可以看到柳树吐芽的景象,因无此景可观,便断言这一句不适宜当地,这种盼春的心情实在是有些过急了。休说苏北鲁南之地,这时即使是在江南的杭州想看柳树吐芽也不可得。

“五九下暖升”,这个时候地气开始上升,人们所能感觉到的仅是寒风已没有“三九”“四九”时那么刺骨逼人,有点雅兴的人因好长时间憋在房内闷得难受,便趁着无风日暖的中午走出户外到河边溜达溜达,放松一下心情,看看久违的大自然风光。有言“寻春须是先春早”,有此心情者便能得到早春的意境,恰如“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句所描写的情景,于河边远望堤岸上的柳树,枝条已没有严冬时那么灰暗,而是微黄变软,颇有绿意,还真有了春天的气象。“沿河看柳”当如是解。

“九尽杨花开”,在鲁南野外普通树木中,毛白杨是开花最早的树种,当毛白杨的花序在树上开始摇荡,这才是嫩芽初吐“堤上柳,未藏鸦”的时候。

到了“七九”,担夫在途中因负重走路身热或许要脱下一件衣服了;“八九”冻地已经融化,耕牛可以到田地里试犁了;“九九”因有急赶的农活,午间有的人家已在田间吃饭了。“九九”第一天是惊蛰的前两天,春分过后是清明,“九尽”之日到清明还有20多天,那时才正是春色烂漫呢。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