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首页 > 节日大全 > 七夕节 > 正文

七夕节风俗食物

七夕节风俗食物:巧果、花瓜、五子、酥糖、巧巧饭、七宝羹

巧果做法

配料:牛奶、奶粉、面、糖、酵母

做法

将面粉、糖、奶粉混合,将酵母放入牛奶中融化后倒入,用筷子搅拌成絮状。

揉成一个表面稍光滑的面团,室温发酵25分钟(半发状态)

将发好的面团揉光滑,搓成长条;用刀将面切成合适大小的剂子。

模具中撒面粉后,磕去多余的粉,将面剂子放入模具中压实。

用剪刀或刀子去掉多余的面后压实,抹上一层面粉防粘。

将巧果从模具中磕出,放入预热好的烤箱,180度烤20-25分钟(时间根据自己烤箱定)面团鼓起,表面上色即可。

花瓜

花瓜小黄瓜和黄瓜没什么区别,是黄瓜其中一个品种,比黄瓜细小,近比起一般黄瓜,小黄瓜瓜皮很薄,几乎无籽,水分更多,爽脆清甜,用来生吃、做凉拌菜最是适宜。

古时七夕乞巧,用瓜雕刻成精巧花样。

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

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酥糖

酥糖是中华特色传统名点之一,是春节应时糕点,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酥糖由屑子和麦芽糖骨子组成,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面粉、棉白糖、熟纯芝麻仁、桂花等合制,麦芽糖骨子是麦芽糖酿制而成,经过原料配制、碾霄、熬糖、拉糖、压糖等多道特殊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呈长条和麻将形,块型整齐,用蜡纸包好,酥糖霄中均匀分布着麦芽糖骨子,吃时酥糖霄香甜、麻香浓郁、骨子松脆入口即溶。

巧巧饭

未嫁少女或自带或在村内各家要点米面,带上炊具,成群结队到野外野炊。山东《潍县志稿》的记载略见一斑:农历七月七,少女“各出米麦等,共作饭,于是日黎明食之,七人一组,谓之‘乞巧饭’”。

七宝羹

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看来,热情好客的泉州人,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共庆“七娘妈生”。至于供品以“七”为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数的思维模式有关,即“数七”为阳数之一,是吉样之数。如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样做羹,名七宝羹。七月初七为“重七”,亦是吉日,把织女演化为七娘妈,可能也与“数七”有关。

泉州人还把七娘妈奉为护佑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女神,因此在“七夕”还表现出一种关心下一代的节日氛围。新生婴儿在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即干妈),称“新契”,至16岁才解除契约,称“洗契”,其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此外,泉州七夕尚有“乞巧”民俗,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称“乞巧节”。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