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
首页 > 节日大全 > 少数民族节日 > 正文

土族的庙会节有哪些活动

导语: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今天日历网小编就和大家说说土族的庙会节有哪些活动?

土族的庙会节有哪些活动?

擂台会

二月初二节叫擂台会,在节日里主要进行赛马,摔跤,比武等体育活动,还进行唱山歌等传统娱乐活动。

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区。打擂台之俗约始于宋代,流传至今。其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近代以来的擂台会主要是演秦腔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祭祀求神活动。除唱戏外还进行物资交流以及转轮子秋、跳安昭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唱花儿等文体娱乐活动。

鸡蛋会

是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所以人们 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 庙会上给龙王、三霄娘娘等神献牲酬 祭 ;请法师涌经,跳法师神舞,以避祸穰灾。赶庙会的人一则 上香、供灯、敬香钱,以还神灵保佑之心愿 ; 二则春耕之余娱 乐欢庆一番。远近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会终人散,则见会场上铺满白花花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便能禳解雹灾。据传这“鸡蛋会”是明代嘉靖年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

丹麻戏会

互助丹麻乡丹麻村,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戏,同时制定乡规民约,加强护青措施。远近群众赴会看戏,故称“丹麻戏”。丹麻戏会的影响波及整个互助东部地区,各族群众特别是土族群众穿戴节日盛装,像彩色人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丹麻戏场上,男女老少喜笑颜开,游人三五成群、四六成伙,或全家,或亲戚朋友,或歌伴挚友……一簇簇、一圈圈围坐在草坪上、溪流旁、林荫间、桥栏上,叙谈生活、人生的哲理;尤以民歌手 、“花儿”王最为活跃,他们以歌声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土族阿姑和小伙子们则穿戴最好最新的衣服,佩带上各式华美的饰物,寻找各自的意中人,互诉衷肠。

节日除了进行各种体育文娱活动外,大家还可以做些小买卖,进行物资交流。

古老的狂欢节——纳顿

“纳顿”是土族语音译,意为“玩”、“娱乐”、“游戏”等,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中川、甘沟一带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此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七月会”等。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但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 。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土族波波会

“波波”为土族语,意为法师作道场。俗称跳神。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礻氏)。供奉神(礻氏)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届时要请"波"来作道场。

“波波会”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时至今日,每年的"波波会"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九月九庙会

农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庙里举行此会。第一日请来法师和阴阳,剪幡立杆。法师开始穿戴法衣时,旁边二人唱《打扮曲》,对法师的一身穿戴从头到脚大加 夸饰。法师装束已毕,拈香祈祷,开始作法,边舞边唱《莲花曲》 曲分五段,即青、红、皂、白、黄五色莲花。青为“请“的谐音,唱莲花即请神。接着唱《灵神曲》,表达对供奉的神 袄的敬仰感恩之情。第二天开始踏七星;先划北斗七星图于 地,在七星的分布位置上点七盏灯,并由小孩用手将明灯护 定。法师拎一只小鸡踏七星,一颗绕一圈,共踏3次。另有数 人抬神轿紧随法师身后。当天还唱“六十甲子”、“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歌”诸曲。第三天放倒幡抨,焚化宝盖、纸钱粮,法师唱《送神曲》,即表达向上天玉皇大帝诸神送了宝盖、钱粮,祈求村庄太平无事,四季吉祥。

观经会

是佑宁寺历年举行的祈愿法会。佑宁寺系土族 地区最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旧称“郭隆官巴”〈鹰谷寺〉。史称“温北诸寺之母”。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举行两次规模宏大的观经会。群众习惯地称“郭隆·兰迦”〈即佑宁寺法会〉,它不仅是寺院的重要宗教盛会,而且又是民间文艺活动的盛会。在观经会上,有信教群众的一般宗教活动。但最吸引人的算是叫“欠”的藏式神舞,如“法王舞”、“马首金刚舞”及“神猴变人的故事”等。比外,信教群众则有施食茶、布施、点灯、煨桑、背经卷转“斯过拉”等活动。

刚目纳顿

土族话,意为跳神舞。农历正月初八、十五日,在寺庙内举行。佛堂前;煨桑、点灯、上香、叩头致祭后,由若干年轻人戴上凶煞恶神面具,穿古装神衣或翻穿皮袄,跳神舞酬祭。另外还有一种类似刚日纳顿的“老莫得纳顿纱〈跳驱魔瘟疫神舞〉”,于农历正月初三日,众人集会在只是   寺庙里,煨桑磕头,跪候神谕,祈祥免灾,求得神佛预言后,由若干人戴众凶煞恶神面罩,反穿皮袄,腰系梢铃带,手持五尺棍,在神器的前导下,运门挨户跳神舞,驱魔鬼,赶瘟疫。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