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首页 > 节日大全 > 端午节 > 正文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习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好的包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个节日包粽子、吃粽子。至于粽子,也因时空不同而不同。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如今,吃粽子首先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次吃粽子也变成了团聚的象征;它还有一层寓意就是“求子”,粽子有谐音“中子”的意思,寓意人丁兴旺;端午节天气较热,容易出现苦夏消瘦的现象,吃粽子也是为了身体机能的调节。

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一说纪念屈原,二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三说与越王勾践有关,民间莫衷一是。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以及《隋书·地理志》都称端午节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相关,各地百姓比较采信为纪念屈原的说法。不论是何种说法,其文化核心都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强民爱国意识。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