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的部族(史称古越族或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古越族便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也逐渐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纪念屈原”这个故事流传最广。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却屡遭小人陷害。当时的君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听信谗言后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偏远地区。在流放的途中,他还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后来,当时的秦国军队攻破楚国。国家亡了,忠君爱国的屈原不愿苟活,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诗作《怀沙》后,悲愤绝望地抱石投汨罗江(今湖南省境内)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赛龙舟的起端。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赛龙舟: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当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吃粽子: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统形状为三角形,口味主要有甜、咸两种。
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虫。古人认为它还可以辟邪、招福;菖蒲的叶又直又长,形似双刃宝剑,古人认为它可斩妖除邪,悬挂在门上可以保护家宅安宁。
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青、红、白、黑、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端午早晨,人们还会把雄黄酒擦涂在小孩的鼻孔、耳孔处,一是借雄黄酒消毒,二是避免毒虫钻入。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工艺品。
端午浴: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往往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可治皮肤病、去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