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殊的春节腊祭习俗:背上腊肉祭祖
四川特殊的春节习俗:背上腊肉祭祖
腊祭,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祭祀文化。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 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牛、羊肉,称为“腊肉”。
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首先,过年前一天要背上腊肉上山给直系亲属祭祀上坟,敬香蜡钱纸,放鞭炮。然后,大年三十,早上过年,所以大人们五点多就起床做年饭,小孩儿们最迟六点半必须起床,一家老小吃团年饭。白天和亲友爬山逛街,晚上看春晚守岁。接着,初一照例早起,小孩们穿上新衣上街“亮宝”。其他就和全国统一的春节习俗一样了。
春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腊祭”,这是一年岁终的隆重祭祀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用猎获的物品和生产的果实酬神,感谢诸神一 年来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保佑。同时还有动人心魄的驱邪禳灾仪式和共享丰收果实的欢庆场面。
当时的腊祭活动 《周礼》中就记载,每逢腊祭周人要举行驱疫行傩的仪式。这种原始的巫舞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后汉书·礼仪志》中描绘汉宫中举行行傩仪式时,要选出黄门子第10至12岁的少年共120人为逐鬼的童子,他们都头戴大红头帻,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还有为首1人扮演驱邪之神方相氏。方相氏为主舞者,头戴面具,身披熊皮,手持戈矛盾牌,同时率领12人扮成的野兽与120童子呼喊舞蹈,击鼓而行,其声威气势着实令人心悸。
1954年,山东沂南发现了一块汉墓画像石,内容便是驱疫行傩。上面刻有十几个面目狰狞的凶神,而象征着邪魔的怪兽正四散逃奔。整个画面虽然夸张、怪诞,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古代傩舞仪式之盛况。
腊祭另有大祭典礼、祈年求福等活动,更不乏享受丰收、祝寿宴饮的喜庆场面。
民俗专家说,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稳定,“腊祭”是“择日举行”。到汉代时,“腊祭”首次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先秦时期,中国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腊祭祭祀的是先祖和五祀。先祖自然指的是祖先,至于五祀,《白虎通》卷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溜也。”可见,这个祭祀所祀的是来年的收成,所以腊祭在宗庙中举行。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在上海地区,不只乡村,城镇亦是,千门万户临近年三十时,老少毕集岁终祭祖,焚香燃烛,摆供美酒佳肴与过年节物,俗语“请老祖宗”。据传列祖列宗都到了,一年中只有年底这一次,应该说是腊祭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