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首页 > 节日大全 > 小年 > 正文

小年胜大年

【一】

小年,现今虽然沦为大年的序曲,但追根溯源,从考古发掘的古文字和民俗学角度看,小年胜大年。小年是阳春白雪,大年则是下里巴人。

小年胜大年

【二】

老祖宗可敬的地方,是先精神后物质。虽然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但在节日顺序上,祖先还是把精神放在了前面。小年是精神上的反思,大年是物质上的大吃。民俗学认为,小年这一天,灶王爷作为老天派来的总督和钦差大臣,要给每个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上报天庭,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升天堂还是去地狱,是转世成贤成圣还是披毛戴角。小年难过,因为它是精神上的法庭。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个人是否行善、感恩、立德,都要来一次年终大盘点。小年过得安,大年才能吃得香。

【三】

“年”的本义是黏性大的谷类,黄河流域的人称作“大黄米”。黏性大、产量低,最为珍贵,所以古代“黏糕”成为过年的美食,岭南仍沿用远古名称“年糕”。后来“年”泛指五谷,再后来用于纪岁。由于“年”的本义被“365天”假借去了,古人只能再造一个“黏”字,来表达“年”的原义,但发音上相同,以此保留它们含义上的传承关系。这种古文字演变现象,就如成语“玉树临风”,本来是“玉树林风”,由于风来临时,树叶先动,才演变为今天的“玉树临风”。

【四】

大年,古人的本意很简单,只是“大吃一顿年糕”。不知哪个哗众取宠的人,胡说“年”是一种头长独角恶兽,专门腊月三十儿从山里出来吃人,但它惧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所以过年要用红纸写对联、点灯笼、放鞭炮,为的是要吓跑它。这种说法以讹传讹,既不属于民俗学,更践踏了祖先的传统文化,纯属吃铁丝拉笊篱——现编的。其实,考古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年”字,是“禾”、“人”上下组成的会意字,是指禾苗成熟,落穗结籽,人人丰衣足食。谷物成熟一次是一年。谷子丰收了,古人称为“有年”。五谷全部丰收,在《易经》里称“大有”,在民间称“大有年”。

小年胜大年

【五】

“有”字,远古时本义等同于“肉”。由于五谷丰收,剩余的谷物和“康”可以喂养家畜。有肉吃,渐渐成为过大年的标志。若能吃上肉,象征富有。“有”被借用指代物质财富之后,古人只能再造一个“肉”字。六零后、七零后的祖辈或父辈在年三十儿,最忌讳晚辈说“没有”或“没熟”之类的话。这相当于说来年没肉吃,庄稼不成熟。“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古人认为,物质富有,不是小康生活。“小康”就是“小糠”,“康”被借用表示精神充实、愉快,只能再造一个“糠”字表示“康”。“康”的本义是五谷的空壳,象征空闲。古人期待生产力早日提高,摆脱终年耕作,有更多空闲时间来从事艺术创作或提高文化修养。小康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闲。只忙挣钱没有休闲,只是生存,不是生活。真正的过年标准,首先要达到小康的两个境界。

【六】

古人除了用“年”代表一岁,还代表智慧的高低和寿命的长短。此时,“小年”和“大年”就不是本文“节日”的概念了,与“小年胜大年”刚好相反。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思是,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不及寿命长。何以见得?比如有些生物菌只存活一个早晨就死了,它们不知道傍晚为何物,再如春蝉不知秋冬为何物,这些见识短者称为“小年”。楚国有一种灵龟很能活,五百岁为一春,五百岁为一秋;上古有一棵老椿树更长寿,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这种见识广博者称作“大年”。

【七】

谈到“见识广博”,不能不探讨小年、大年放爆竹或正月放烟花的习俗。从文字上一看,就知道与今天的鞭炮无关,更与驱赶恶兽“年”或“吓跑穷神”扯不上关系。远古崇拜火,古人认为只要火种不熄灭,生存就有了保障。原始人茹毛饮血,几乎吃什么排泄什么,肠道很少吸收。后来发酵生鱼、生肉,才能吸收一部分营养。直到发现了火,熟食才使寿命得以延长。

【八】

因此,古人过小年要围着篝火跳舞。大巫是领舞者,她能与上天沟通,祈祷神灵保佑部族收藏的火种永存。“舞”起源于“巫”,后来演变为祭神、祭祖。孔子发现鲁国卿大夫的家庭舞会,规格竟与周天子相同,面对长幼无序,礼崩乐坏,孔子怒斥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喜欢舞蹈的人,翩翩自得,收放有度,而人类舞蹈最早起源于小年的“祭火”和“庆祝谷物丰收”的活动。先民跳着跳着,发现燃烧的野竹会发出爆裂声,但他们并不在意,只关心火种如何长久不熄。

【九】

随着文明的进步,取火已不是难题,但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怀旧,如今放鞭炮只是模仿篝火里燃竹的爆响,为了缅怀远古“火”的珍贵,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贴对联、点灯笼、放鞭炮,都是追忆文明之“火”。“爆竹声中一岁除”,古今一脉;但谁若说“鞭炮声中一岁除”,就如同给“年”安了假肢,过的是文化“残废”之年。如今有朋友常常感叹,人情味都没有了,怀古味都没了,还有什么年味儿?这也许是在呼唤远古之“年”的回归吧。

【十】

其实,过年只是农耕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精神、情感聚会和怀旧的节点,绝不是简单的大吃大喝,更不是人类大战独角兽。在此背景下,追求精神境界的小年越发不能小看。小年、大年的关系,就像仁与人的关系。精神的人称“仁”,物质的人称“人”。小年有四分禅意,六分诗意;小年包含三分道家,七分儒家;小年有八分剑影,二分花香。因此,中年人的小年,既有行到水穷处,也有坐看云起时;既有孔子的四十不惑,也有老子的功遂身退;既有孟子的浩然之气,也有庄子的物我合一。

【十一】

回忆和反思,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升华。人生很短,回忆很长;物质很短,精神很长;相遇很短,知音很长。既然人生短如蝼蚁,忽生忽死,忽聚忽散;既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既然大年的美食盛宴正在被小年的回忆盛宴所取代,那么何不对饮成仙,神游奔月。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