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演变
上海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于道光年间开始流行,并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同治年间接财神已经成为商家市民都热情参与的节日活动。上海人所接财神有多种,各种人接财神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民国以来,由于来自西方的科学文明话语对传统民俗的批判以及政治革命话语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干预,接财神习俗活动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解放后,政府采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政治革命和破旧立新,造成接财神习俗活动在“文革”期间完全停顿下来。改革开放以后,政治高压解除、市场经济发展、宗教政策宽松,接财神习俗得到重新恢复和流行,并形成了当下上海人接财神活动热情高涨的局面。
一、上海人何时开始接财神
近年上海市民正月初五接财神的热情非常高涨,声势之大大有超过除夕接年的趋势,但是,考察接财神的历史却发现,这种习俗活动比之除夕接年要晚得多。明朝万历年间编修的《上海县志》没有提及正月初五接财神,清朝康熙年间编修的《上海县志》也没有提到,乾隆十五年(1750)续修《上海县志》也没有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5)刻本《上海县志》仍然没有见到这种记载。与上海县比邻的奉贤(现为上海市下辖的一个区),乾隆年间刻印的《奉贤县志》也不见有这种习俗。历史上的上海县属松江府管辖,嘉庆年间(1796—1820)的《松江府志》对正月的各项民俗活动记载较详,但也未见初五接财神。乾嘉时期的华亭人陈金浩《松江衢歌》描述包括上海县在内的松江府民间节令习俗,其中有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日,甚至还描述了千秋节为皇帝祝寿、暮春游山踏青、六月卖凉食、八月看潮头、深秋看红叶等民间习俗,却没有提到正月初五接财神。
乾嘉时期杨光辅的《淞南乐府》,描绘上海地区的名胜风物、街市商贸、风俗习尚,也只字未提正月初五接财神。道光之前的其他上海竹枝词也未提及于此。鉴于接财神习俗首先是在城市和商贾中间流行的习俗,这时虽然并不排除个别商贾之家已有接财神活动,但是可以断定的是,道光以前正月初五接财神作为一种习俗仍未在上海流行起来。
二、接哪些财神
上海所接财神与苏州、无锡、常州、宜兴等地一样,都是路头神、五路神、五路财神。至于哪五路神,说法也有多种,大多数人以为是赵公明等五位财神,或者杜平等五位财神。不过近代以来上海的财神也在变化,关公、比干、范蠡、沈万三、文昌帝君、利市仙官等也都曾被当作是要接的财神。上海开埠以后,作为一个高度移民化的城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所信奉的神祇有很大差别,所接财神也未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