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首页 > 节日大全 > 重阳节 > 正文

我国老人节为什么定在重阳节?

“重阳”一词是源于“九九,《易经》中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是两个九,故为“重阳”。

重阳节一直到东汉末年后才逐渐有了雏形。史书可见最早记录九月九日为吉日的是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除了宫廷宴会作乐,民间在重阳节还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这与秋冬交替之际辟邪、祈福的习俗有紧密关联。

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士子们流行远游、仗剑天涯,重阳节的风俗中又多了一份怀乡的感发。

现代将重阳节加入敬老,并定为“老人节”并非空穴来风,亦有其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在秋天有敬老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仲秋给老人授杖、赐食物的记载,秦代重新规定了这一礼俗,唐玄宗时至少两次宴请民间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国老人节为什么定在重阳节?

而诗词中“重阳”的首次出现,应在庾信的父亲、南北朝时梁朝的庾肩吾的《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其中“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即提到“献寿”。

“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吉祥,也符合敬老之意。由此,九月九日重阳节便一路逶迤,由秋季庆典、避灾发展到尊老敬老,在老龄化加剧的时下焕发其新的风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

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重阳节成为老人家、敬老节是对“尊老、敬老、爱老”的一种传承。

同时也是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总之,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

现在每到重阳节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