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
首页 > 节日大全 > 圣诞节 > 正文

早在唐代,中国就有圣诞节了

主历635年(唐贞观九年),来自叙利亚的景教宣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本着“示存异方之教”的开放政策,派当朝宰相房玄龄“迎于西郊,待如嘉宾”,拉开了景教在华传播的序幕。此后相继有宣教士来华,促进了福音在华的拓展,出现了“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

唐代景教在华发展,必然会有相应的教会礼仪,而圣诞节肯定是其必不可少的活动。在景教经典《序听迷诗所经》就记载了耶稣降生的情形:“天尊(圣父)当使凉风向一童女,名曰末艳(圣母玛利亚)。凉风(圣灵)即入末艳腹内,依天尊教。当即末艳怀身。为以天尊使凉风伺童女边,无男夫怀妊。令一切众生见无男夫怀妊。使世间人等见即道,天尊有威力。即遣众生信心清静回向善缘。末艳怀后产一男,名为移鼠(当时对耶稣的汉译,移鼠之名非贬义)。父是向凉风。”而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也有“神天宣庆,室女诞圣於大秦”的记载。可见当时教会非常注重对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伟大事件的宣讲。而景教碑中“诞圣”一词,跟当代“圣诞”的说法颇为接近。

明清时期,圣诞节又一次在中国出现

基督教再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中,是在明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网传《利玛窦书信集》中,就记载了明末某一年的圣诞节:

“去年为过圣诞节,我们特设立了祭台,其上悬挂据传是圣史路加所绘的圣母抱耶稣像最新复制品,以代替救主像,是本会院一位青年所描绘,……一些教友愿意整夜留在会院里,有的一连望九台弥撒,因为三位神父每人可做三台弥撒,有的教友是从南京来的,还唱了三、四台弥撒,用大键琴伴奏。……”

到了清朝,尤其是清末,圣诞节在中国发展的范围变大。从《申报》的报道就可以看出来。

1892年耶稣诞日适逢礼拜日,“是以租界中益热闹非常,凡执业于各洋行者莫不采烈兴高,一骋其车水马龙之乐”,比中国新年更显繁盛。1896年耶稣诞日,南市董家渡天主教堂的弥撒礼吸引了附近入教者数千人之多。

1898年耶诞日,到虹口南浔路天主堂瞻礼的教中士女多至三千余人,“不可谓非一时之盛事也”,由此也可些许看出,清末,我国的圣诞节还是遵照西方的仪式。

民国的圣诞节,已经趋向“中式”

到了民国,圣诞节的画风就变了。民国是圣诞节的大发展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圣诞节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过节的形式也从去教堂参观弥撒,到之后的形式多样,娱乐性质也得到了加强。

民国时期的圣诞节,圣诞卡尤其流行,据说林徽因也曾设计过圣诞卡。民国时期的圣诞节,也是商品促销的好时候,民国圣诞宣传画寿星脸的圣诞老人,看着也很和谐。

民国时期的圣诞节,是吃饭跳舞的节日,当时还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新闻报道:1947年第62期《齐鲁大学校刊》有一篇报道《圣诞节男女生宿舍开放》,据报道,男生前往女生宿舍参观络绎不绝。可见当时的圣诞节其实已经是一个中国民众休闲、玩乐的“中式”节日。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