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首页 > 节日大全 > 腊八节 > 正文

佛教腊八节,腊八节与佛教

一、腊八节是哪个教派的节日

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的节日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佛教“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二、腊八节和佛教有哪些联系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三、腊八节详解

腊,本是祭祀的名称。《辞源》上说:远在周朝的时候,就把腊与大蜡各为一祭。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说文》云:“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锴注:“腊,合也。合祭诸神也”。段注:“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十二月者,丑月也,汉仍秦制,亦在丑月。而用丑日,则汉所独也。”由此一段文字可知,腊是指在十二月行祭。又《辞源》说:“按周以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在孟冬。汉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之月,故腊在十二月。”所以农历十二月,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

若更往上追溯,则在我国三代之时已有关於腊的记载。《广雅》曰:“夏曰清祀,段曰嘉平,周曰大腊,亦曰腊,秦更名嘉平”。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故云初腊,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又《辞源》载:“《左传》僖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大割祠於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所以,腊月祭百神之由来已十分久远了,后渐为我国民间风俗。

腊月初八为腊日,则出於南朝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是把腊月初八日作为佛教节日的最早由来。此种以金刚力士之威势作为驱逐邪神,以佑护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吉祥作法,实援引自《吕氏春秋.季冬记》:“命有司大傩,旁桀,出土牛”。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驱疫,谓之逐除是也”。此后,在每年的腊月二十日后,人们就到处敲锣打鼓,藉作“送年”之表示。直至如今,每逢春节来临的时候,人们总还是沿此旧习热闹一番,然而,腊月也是古人多惆怅之时。唐.无稹的《长庆集》二十二,西州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齐感怀见寄诗:“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杜甫的《杜工部诗》卷五《白帝楼》云:“腊破思端绮,春归得一金”。

佛教的腊八节

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地与我国固有的文化、信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在传统的民俗上建立起来的。据载,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日子。世尊成道之前,曾经过六年的苦行,形销骨立。后以苦行并非是解脱的正因,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来到尼连禅河,沐浴了多年的积垢,接受牧女呈献的乳糜供养,恢复了体力,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不断地精进修行。他在沉寂中思维,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觉悟正法,成就佛道。因此,为纪念佛陀于此日成道而举行的盛大的法会,称为成道会、成道节、佛成道日、腊八会。束修百丈清规卷二,佛成道涅般条(大正四八,一一一六上):“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

在日本的禅林,为纪念佛陀的成道,则于腊月初一起,终止一切行事,除入厕、饮食外,悉以不起座,不横卧睡眠为原则,至初八日黎明时始自起座,在释迦像前诵大悲咒后乃至法会结束。这种方法叫做腊八接心或腊八摄心。所以,腊八,不只是佛陀的重要日子,也是影响世人思维的日子。因为,从这天开始,人世间有了佛陀法音的流布,世人也才能藉着佛陀觉悟的正法离苦得乐,转凡成圣。

腊八粥的由来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四、腊八粥与佛弟子有何关系

那时候,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太子,因纠心于人生的种种困惑,决定放弃太子的荣华富贵,成为一个追求解脱的修行者。他以极高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在很短时间内将道理和知识学习完毕。

接着他花费六年多的时间,以种种极端苦行方式,去体验验证他所学过的道理。六年中,他坚持不懈,常常绝食,强力地控制身体感官,甚至达到了停止口鼻呼吸、控制耳朵呼吸的状态。

六年坚持这些行为的结果,使他一直只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而并没有达成作为修行者的初心。极度虚弱的乔达摩,发现这样严酷的苦行,并无益于他达到超越常人的境界。是否还有其他通往觉悟的方法?当他这样思考的时候,极度虚弱的躯体似乎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他重寻路径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首先需要调理一下苦行致弱的身体。于是,他决定放弃绝食而摄入一些食物。就在这时候,一位牧羊女发现了这位极度憔悴瘦弱的修行者。她布施给乔达摩一碗粥,一碗杂粮煮、配有少量羊奶的粥。后世称这碗粥为乳糜供。

当乔达摩接受乳糜供调养恢复身体之后,到了菩提树下开始探索新的解脱之道。不久,就是在腊月初八凌晨启明星出现的时候,这位修行者究竟圆满证悟了,天地间才有了佛陀。这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修行者,成为真正的圣人,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牧羊女所供奉的那碗乳糜供其实就是佛弟子煮的腊八粥的真正原型。所以,这小小的一碗腊八粥,它所承载的精神与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至少可以从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中总结出这碗腊八粥所代表的三点意蕴。

1.标志着转折

苦行六年,茫无所获,乔达摩需要重新调整努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他接受的那碗乳糜供就是转折点:是邪道与正道的转折,是固守与革新的转折,是迷惑与正觉的转折。

2.标志着新的开始

佛陀的觉悟展现着一种能够真正超凡入圣的,能够证得真智慧的,能够获得真解脱的,一种全新的思考和修行方式。这碗乳糜供就代表着这一切新的开始。

久久陷于苦闷,长时间不知出路,即便是佛法的学习与践行都不能很好获得的状态下,任何人未尝不需要诸佛菩萨的加持,给我们开启一个新的思路、新的修行境界、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而这一切,或许都可以从一碗腊八粥中去体会。

3.标志着弃恶从善

乔达摩在接受乳糜供的时候,开启了通向真解脱的转折,他在尝试创造一种崭新的修证体系。佛陀接受乳糜供的行为说明了:不正确的修行方法应当被舍弃,应当寻求新的解脱途径。

所以当后世佛弟子效仿学习佛法,每年领受腊八粥之时,都应该反观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修为等等一切之中,自己是否有足够地弃恶从善、去伪存真。

腊八节北京民众雍和宫领腊八粥讨吉利

2017年1月5日是中国农历腊月初八,各地形成了不少内容丰富的饮食习俗。对各地民众而言,腊八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喝腊八粥与腌腊八蒜,寓意丰富,讨个吉利。图为北京雍和宫内的喇嘛为市民舍粥。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